坪林鄉簡介
(圖片來源:坪林鄉全球資訊網)
古往今來
坪林之昨日
明朝天啟六年,閩南地區先民陸續由大陸來台墾殖,而坪林的開拓則開始於清乾隆末年。清道光咸豐年間,坪林進入經濟性開發階
段,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的先人在北勢溪沿岸山區栽培茶葉,鄉內的聚落和村莊也於此時逐漸形成。
坪林開墾初期,先民因見其為谷地平坦之"坪狀"地形,又有茂密森林圍繞,故以"坪林"為該地命名。前清時期稱為"坪林尾莊"。民國
九年日本據台改名為"坪林莊"。光復後才更名為"坪林鄉"。早期的經濟作物是以栽種茶葉、大菁、樟樹為主。今日則以產銷文山包
種茶為主要經濟活動。
沿革表
朝代
|
年代
|
建置
|
明
|
鄭成功時期
|
隸天興縣,後為天興州
|
清
|
康熙23年
|
諸羅縣
|
雍正元年
|
淡水廳淡水堡,後改拳山堡
|
光緒元年
|
淡水廳拳山堡,後改文山堡
|
日據時代
|
明治28年
|
台北縣直轄
|
明治30年
|
隸景尾辦務署,坪林尾分署
|
明治33年
|
深坑辦務署,坪林尾分署
|
明治34年
|
廢縣置廳,深坑廳坪林支廳
|
明治42年
|
宜蘭廳坪林支廳
|
大正9年
|
廢廳置州,台北州文山郡坪林莊
|
光復後
|
民國34年
|
文山區坪林鄉
|
民國39年
|
廢區,直隸台北縣
|
坪林之今日
坪林鄉位於台北盆地的東南端,1971年北宜公路全線通車後,加強了坪林鄉對外的連絡,同時也對本鄉茶葉農產品的產銷及觀光
資源的開發與地方的繁榮,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目前坪林從事茶葉及相關事業的人口高達全鄉總人口數的九成以上,是名符其
實的茶鄉。
坪林種植的茶葉以青心烏龍為主,其芽嫩柔軟,乃製造包種茶之上等茶種。本地所產製的文山包種茶即因品質極佳,而聞名於世
。目前年產量約一百五十萬至兩百萬公斤。
坪林的建設在歷任鄉長與鄉民的努力之下,已有相當可觀的成就。民國七十二年李總統在省主席任內,指示籌建坪林茶業博物館
,並以博物館為軸心,美化北勢溪沿岸,除保護坪林鄉之自然生態外,亦可提昇坪林鄉之遊憩功能,使坪林鄉成為重要的觀光據
點。
近年來在歷任鄉長極力推動下,爭取中央地方建設預算,興建大型綜合停車場,污水處理場,環鄉道路美化工程等地方基礎建設
,將以全新的坪林面貌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
文化建設方面,從八十三年起舉辦茶藝文化週,以人親,土親,文化親為主要訴求,結合坪林茶香茶鄉的傳統文化,及鄉民愛鄉
愛土的情結,宏揚坪林的文化特色。最近更被經濟部選定為形象商圈的重點地區之一,其未來必將在台灣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
色。
茶業博物館戶外品茗區 坪林地標:圓弧紅拱橋
(圖片來源:坪林鄉全球資訊網)
坪林之明日
坪林鄉除了有深厚的茶葉事業基礎外,更有潛力無窮的觀光資源。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及地方自然景觀及經濟建設的發展,配合茶
業博物館的活動規劃,以及村與村之間產業道路的串連,與北勢溪自然景觀的維護,積極規劃茶鄉一二日遊,讓坪林鄉成為一重
要旅遊地點。
北宜高速道路於民國八十九年通車至坪林,將使坪林成為往東部更重要的中繼點,因此也縮短城鄉的距離。此外,全鄉產業道
路幾近完成,每一戶人家對外交通十分便利,對於茶葉產銷形態,與觀光資源的開發皆有絕對性的裨益。
在觀光建設的經濟發展方面,以茶業博物館為中心,美化兩岸的景觀,設人行休閒步道,河床內構建魚梯,並規劃河濱公園等
設施。在街景方面,則落實形象商圈的企劃,特殊照型的路燈,名家名壺的展示,以及擴大舉辦茶藝文化週,及茶鄉之旅活動
,將坪林鄉建設為一個生氣盎然的山間樂土。
地理景觀
地理位置及面積
坪林鄉東北接雙溪鄉,西南接石碇鄉、烏來鄉,東南與宜蘭縣頭城,礁溪鄉毗鄰。坪林為北宜公路的中繼站,西距臺北市38公
里,東距宜蘭市42公里。位居臺北縣重要位置。全鄉多數山地,北面為伏獅山區,南面為阿玉山區,有北勢溪蜿蜒全境,西流
至龜山與南勢溪會合為新店溪,北勢溪流經坪林村,河谷平原分佈溪流兩岸,海拔約兩百公尺,為坪林鄉之主要人口集散地,
並為水源保護區及觀光勝地;,總人口數約六千餘人。本鄉面積約一七一平方公里,轄區面積為臺北縣第三位。
坪林鄉位於北宜公路之中間,為來往台北,宜蘭所必經之道,於是在道路兩旁逐漸形成市集;坪林依山傍水,不論山產溪產均極豐盛,
近年來鄉公所又大力推廣茶葉副產品和茶餐,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所以每到假日,商店街就車水馬龍,人聲鼎沸,逐漸成為北台
灣一處重要旅遊據點。
(圖片來源:坪林鄉全球資訊網)
田園風光山林之美
本鄉是屬於丘陵及中級山岳地區,主要地形骨幹是雪山山脈及其支脈所形成,北面是柑腳山區,南面則有三角崙山,後有湖
子山,鶯子嶺、石坑山,湖底山、喜寮山,全鄉位置高度約在海拔一百五十公尺至一千二百公尺之間地形起伏變化甚大;本
鄉景觀極富山林及田園特色,山巒起伏,溪流清澈,呈現一幅寧靜優美的景緻,山前山後,各具特色,為北部地區極富吸引
的戶外遊憩勝地。
水姿曼妙波光瀲灩
本鄉最富特色的北勢溪,是新店溪兩大支流之一,起源於北縣和宜縣交界的鶯仔嶺一帶,沿途流經平溪、坪林、石碇等地而
在新店龜山附近與新店溪另一支流南勢溪匯合。
北勢溪河床平坦,水量充沛,無污染問題,近十年來已成為北部地區夏天消暑玩水的最佳去處。河流兩側青翠的山巒,倒映
在碧綠的水面上,彷若世外桃源;既可游泳、露營、烤肉又可溯溪、賞鳥、觀魚、看地形、揀石頭,這不也是另類的知性之
旅。
本鄉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的上游,全鄉均列為水源保護區,水庫興建後北勢溪中生態為之匹變,近年來由於鄉內大型工程陸
續開工,水源受污染,飲用水品質堪虞,且大大影響生態保育,所以鄉公所及代表會通過護魚計畫,希望大家好好愛惜我們
所擁有的資產。(資料來源:坪林鄉全球資訊網)
包種茶的由來
早年包裝材料尚不發達,茶行用四方型的毛邊紙包茶,四兩重一包,蓋上店家的朱印。這種包裝方式,如今在古式老茶庄還
找得到。文山茶區,以青心烏龍最為普遍,當地稱它為「種仔」用紙包裝種仔,或許就是「包種」的由來。(有此一說)
另一傳說則要把緣由推回到閩粵,半發酵茶的發源地。按當地茶區習慣用語,半發酵茶通稱烏龍茶,就是以製法來取名,另
外再以品種的不同,來突顯個別特徵。甚至將茶樹養得十分巨大,以「單欉採製」來標榜個別品種,個別植栽的獨特風味。
像閩北武夷山茶區著名的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和水仙等品種,以及閔南的鐵觀音、毛蟹、本山與黃(木炎)。至
於嶺南,則以大如屋宇的單欉水仙最為有名。除了這些打出名號的品種之外,其他雜色的茶種,
都是簡稱「色種」,包括在台灣引領風騷的青心烏龍。這色種兩字,寫得潦草一些,就被誤認為「包種」,久而久之將錯
就錯的流傳下來。
另一傳說是,閩北武夷山是道教聖地,山上的修道人和練氣士,閒閒無事,常以喝茶、鬥茶取樂。他們滿山遍野找尋特異的
茶種,精心栽培製作。但因少量多樣,到了要烘焙時,只能混做一爐。為了分辨起見,便將不同種的茶用不同顏色的布包起
來,同時放在焙籠裡。把不同種的茶矂分別包裝,便簡化成包種兩字。(資料來源:坪林鄉農會)
(圖片來源:坪林鄉農會)
北坪林南鹿谷北包種南凍頂
談到茶,不能不提到台灣南北兩大茶鄉:坪林和鹿谷。人稱「北坪林,南鹿谷」或說「北包種,南凍頂」,指的就是坪林
包種茶和鹿谷的凍頂烏龍茶。
茶是坪林的經濟命脈
坪林位在大台北東南端,重山環繞,山林中一方平地,蜿蜒而過的是清澈見底的北勢溪,與滿山的清翠茶園,如同兩條綠帶
,環抱坪林。茶是他們的經濟命脈,也是生活起居。每到春茶和冬茶採收時節,茶農鎮日伴隨著茶香入睡,伴著茶香清醒,
一天二十小時烘焙著包種茶。包種茶外型油光深綠色,形狀稍微粗長,條索緊結,芽尖自然彎狀。乾茶有甜素蘭花香。茶湯
成金黃,蜜綠鮮豔,有幽雅花香味,湯純和清澈不苦澀,回甘力強。而之稱為包種,是因為用兩張方形毛邊紙內外相櫬,放
入四兩茶葉,包成長方形之四方包,蓋上茶名及商行名號,「包種」遂然而成。包種茶開展出台灣茶史的風貌,更創造出了
山城小村:坪林的流金歲月。為了保持包種茶香,坪林茶人堅持以手工來採取茶葉,一心兩葉,茶的甘美芳香就從這裡開始
保存。
由於包種茶屬於半發酵茶,發酵程度的拿捏、火侯的控制就全靠製茶師傅的經驗了,照著先祖製茶步伐走,坪林包種獨留古
老製茶風格。品茶、鬥茶也成了當地茶人閒暇之餘的休閒活動。
在品茶間交流茶訊;在鬥茶間,精進製茶技術。當然茶賽更是提升茶鄉製茶及賣茶最好的方法。坪林茶賽有二、三十年的歷
史,分為春冬兩茶。民國五十五年(西元1966年)之前就有優良茶的比賽,有專家輔導製茶競技和講習會。在民國六十四年
(西元1975年)第一次全國優良茶心比賽中,特等獎就是由坪林茶農獲得。
坪林的比賽茶分為:特級、頭等、二等、三等、優良(屬於入圍茶)及等外茶(屬於參加茶)。(資料來源:台灣空中文化
藝術學苑‧學苑課程‧第四十二集)
|